液相色谱仪作为现代分析实验室的常用仪器,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、食品安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,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科研与生产的决策。然而,若操作不当,轻则数据偏差,重则损坏仪器。掌握合理使用的核心要点,是发挥其效能的关键。
前期准备是基础。开机前需检查流动相是否纯净——缓冲盐溶液需过滤并超声脱气,有机溶剂需确保无颗粒杂质;色谱柱需根据分析物性质选择(如反相柱、离子交换柱),并确认其耐受的pH与压力范围;管路连接需紧密无漏,避免气泡进入系统。此外,仪器开机后需按顺序平衡系统:先以纯水或初始流动相冲洗管路,再逐步过渡至分析所需的流动相,待基线平稳后再进样。
参数设置需精准。流动相流速、柱温、检测波长等参数需根据方法开发阶段的优化结果设定。例如,生物样品分析常采用低流速(0.8-1.0 mL/min)以减少柱压;温度敏感物质(如某些抗生素)需通过柱温控制(通常25-40℃)提升分离稳定性;检测波长则需匹配目标化合物的较大吸收峰,避免干扰信号。进样时,手动进样需快速推注,自动进样器则需定期校准进样体积,防止交叉污染。
过程监控不可少。运行中需实时观察基线是否平稳、峰形是否对称(理论塔板数下降可能提示柱效降低)、压力是否在色谱柱正常范围内(波动超过10%需排查原因)。若出现异常峰或基线漂移,需立即暂停实验,检查流动相是否过期、滤头是否堵塞、色谱柱是否污染。

合理使用液相色谱仪,本质是对仪器性能与分析需求的精准匹配。只有从准备到运行的每个环节严格把控,才能获得可靠数据,延长仪器寿命,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支撑。